さあ!三度目の旅立ち、三度目の大冒険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http://v.youku.com/v_show/id_ch00XMjQyNDUyNDg=.html
这部动画出现的时机,对我来说是如此的糟糕——true tears的播放已在尾声中渐入高潮,而我又趁着每周连载的空档把《秒速5CM》给补完了。然后,这部《茗记》就恰到好处的出现在我的眼前,在一片交口称赞中出现,只能促使我的眼光和标准越发挑剔与苛刻。而这份挑剔与苛刻,也必将被人看作是“不必要”的,“装13”的。
但我依旧要说,这是部味精太多,简单堆放的幼稚作品,而且方向走偏。
不用说,稍有资历的动画观众都会很轻易得看出这部作品在明显的模仿新海 诚,不,已经不是明显而是僵硬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制作者并没有让新海式的镜头画面服务于自己的故事,而是刻意的加入新海式的画面要素,企图依靠新海画面要素的感觉来渲染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说制作者自己对于作品主题的“青春”、“友情”和“初恋”的表达没有信心,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于是只好借着新海 诚作品中的典型画面来完成自己作品的感情主题表达。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动画里反复出现“火车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但实际上“火车”的要素在整部作品里的表达比重微不足道。还有反复出现阳台的画面以及亮灯场景,还有那个夕阳下的水车画面——这些镜头单独拿出欣赏,定是可以获得高评价的。但连成这部5分钟的动画后就显得毫无逻辑感,镜头与镜头没有形成有机的连接。能看到的,只有单纯的要素堆放,一堆模仿新海 诚还算说得过去的镜头在5分钟里杂乱出现。这些“写意”且“生活化”的镜头并没有给人在新海 诚里那样真切,细腻的感情体验,而只是生硬的展示,对主线故事的感情渲染和烘托毫无帮助。甚至有所削弱。
5分钟讲友情与爱情,注定故事必须大而化之,描写象征性要强。要在最大限度上能引起更多观众的共鸣。而不是像动画里那样讲得具体又琐碎,太过个人的独特体验对于制作者自己而言也许有着很浓厚的意义,但对于观众就不那么有趣了。代入感降低,意味着表达力的降低。而彻底新海式的男主角对白,也给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刻意追求“散文”式的文学青年式的独白,但文案本身内容却异常苍白,当独白念到“柏拉图式的爱情”时,那种刻意模仿已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了。
总而言之,新海的成功,其值得借鉴之处还是在于画面的处理——但实际越来越证明,他最初个人小成本的运作现在正变得越发复杂。而讲故事则一直是新海的弱项,这个毛病到《秒速5CM》依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最后是新海镜头对生活和现实的感情表达,那是基于他对现实生活大量且细致的感受和采集才得来的。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那是日本式的。如何寻着他的思路,发展出合适我们自己生活和现实的“新海镜头”,这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这部动画出现的时机,对我来说是如此的糟糕——true tears的播放已在尾声中渐入高潮,而我又趁着每周连载的空档把《秒速5CM》给补完了。然后,这部《茗记》就恰到好处的出现在我的眼前,在一片交口称赞中出现,只能促使我的眼光和标准越发挑剔与苛刻。而这份挑剔与苛刻,也必将被人看作是“不必要”的,“装13”的。
但我依旧要说,这是部味精太多,简单堆放的幼稚作品,而且方向走偏。
不用说,稍有资历的动画观众都会很轻易得看出这部作品在明显的模仿新海 诚,不,已经不是明显而是僵硬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制作者并没有让新海式的镜头画面服务于自己的故事,而是刻意的加入新海式的画面要素,企图依靠新海画面要素的感觉来渲染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说制作者自己对于作品主题的“青春”、“友情”和“初恋”的表达没有信心,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于是只好借着新海 诚作品中的典型画面来完成自己作品的感情主题表达。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动画里反复出现“火车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但实际上“火车”的要素在整部作品里的表达比重微不足道。还有反复出现阳台的画面以及亮灯场景,还有那个夕阳下的水车画面——这些镜头单独拿出欣赏,定是可以获得高评价的。但连成这部5分钟的动画后就显得毫无逻辑感,镜头与镜头没有形成有机的连接。能看到的,只有单纯的要素堆放,一堆模仿新海 诚还算说得过去的镜头在5分钟里杂乱出现。这些“写意”且“生活化”的镜头并没有给人在新海 诚里那样真切,细腻的感情体验,而只是生硬的展示,对主线故事的感情渲染和烘托毫无帮助。甚至有所削弱。
5分钟讲友情与爱情,注定故事必须大而化之,描写象征性要强。要在最大限度上能引起更多观众的共鸣。而不是像动画里那样讲得具体又琐碎,太过个人的独特体验对于制作者自己而言也许有着很浓厚的意义,但对于观众就不那么有趣了。代入感降低,意味着表达力的降低。而彻底新海式的男主角对白,也给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刻意追求“散文”式的文学青年式的独白,但文案本身内容却异常苍白,当独白念到“柏拉图式的爱情”时,那种刻意模仿已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了。
总而言之,新海的成功,其值得借鉴之处还是在于画面的处理——但实际越来越证明,他最初个人小成本的运作现在正变得越发复杂。而讲故事则一直是新海的弱项,这个毛病到《秒速5CM》依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最后是新海镜头对生活和现实的感情表达,那是基于他对现实生活大量且细致的感受和采集才得来的。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那是日本式的。如何寻着他的思路,发展出合适我们自己生活和现实的“新海镜头”,这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PR
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
因人而异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批TT、弃秒5的我在这部稚嫩的作品里却找到了些许共鸣。当然我并不是要说这作品比TT和秒5要出色,但至少没你批得那么不堪。
水车等你觉得无用的场景,我却认为是渲染气氛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就像动画里的鸣蝉特写之类差不多,目的不是和剧情的契合,而是点缀剧情所在的舞台。夕阳下的水车能直接烘托出一种宁静朴素的氛围,这也是这个装B的文艺故事所需要的。
至于象征性和抽象性,大而化之又能引起共鸣是很难的,在没有这种水平前从一个点入手我认为是很好的选择。你说的“太过个人的独特体验对于制作者自己而言也许有着很浓厚的意义,但对于观众就不那么有趣了”我看是少了“部分”两字。看得出来你是属于本片对象外的人群,但就我所看,对象内的人数也不至于少到“独特”。
说白了,以感情描写为主的作品注定是见仁见智,即使好评如秒5,也尚且有我这种异类在,何况一个稚嫩的国产短篇?
这的确不是一部称得上优秀的短片,但却是一个优秀的起步。其将来走向还是个未知数,作为看客,观望就好。
水车等你觉得无用的场景,我却认为是渲染气氛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就像动画里的鸣蝉特写之类差不多,目的不是和剧情的契合,而是点缀剧情所在的舞台。夕阳下的水车能直接烘托出一种宁静朴素的氛围,这也是这个装B的文艺故事所需要的。
至于象征性和抽象性,大而化之又能引起共鸣是很难的,在没有这种水平前从一个点入手我认为是很好的选择。你说的“太过个人的独特体验对于制作者自己而言也许有着很浓厚的意义,但对于观众就不那么有趣了”我看是少了“部分”两字。看得出来你是属于本片对象外的人群,但就我所看,对象内的人数也不至于少到“独特”。
说白了,以感情描写为主的作品注定是见仁见智,即使好评如秒5,也尚且有我这种异类在,何况一个稚嫩的国产短篇?
这的确不是一部称得上优秀的短片,但却是一个优秀的起步。其将来走向还是个未知数,作为看客,观望就好。
因人而异(二)
就是因为完全出自个人的看法,因此只出现在BLOG上。
我之所以说水车场景无用,其和故事世界、背景、气氛不符合。新海的动画为什么能打动人,就在于他的一切场景镜头高度贴近生活,生活化的镜头带来真实的世界、带来生活化的情绪。新海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虽然不一定有明确的具体对象,但一定有明显的感情指向。所有镜头都不是无意义的堆砌,而是真正的蒙太奇。回过来头看这片,其还停留在模仿,镜头少可以原谅,但无逻辑堆放就不得不指出了,因为只是堆出来所以感情的表达就很弱很生硬。
他们只是做出像新海的镜头来,然后堆出来给观众。指望观众先觉得像新海,然后大家带着对新海镜头的理解来看来理解。其实不是独立的片,而是新海的模仿。手法模仿,感情也想复制。
---------------------------------------
基本来说,这个片的故事应该可以理解为80后的青春。所以我想我还是有发言权的,我说“大而化之”的意思是在于寻求典型性,象征性强的范式。就像这么多年来,我们在日式和美式的作品里所看到的那样——也许那是文化工业的产物,但已得到最大限度人群的认可。
很明显片中这个故事太具体,而且讲得琐碎(因为还要照顾友情)。不是说这个故事不好,而是太具体太个人。同一个年龄层,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说明了事例具体毛病的存在,因为共通的感情没有传达出来。不能因为如此而说这片不是给持批评意见的人看的,这未免有些自闭了。
--------------------------------------
说这片不好,难免会被人误解对于新海有崇拜。但我一直认为新海除了技术手法外,其他的没有太多复制的意义。尤其是他的故事选题。
这位有想法的创作者,受过去工作的影响很大。他过去是一个熟练技术蓝领,可以制作出色的OP、ED和MV。所以新海其实是一个只会讲半个小时好故事的人,超过这个时间他就失去了对故事的把握。就算《秒速5CM》切成三段半个小时,但在故事线的发展上,他还是在最后显得节奏混乱。最后只好靠MV来混过故事,甚至靠出小说来补完没讲好的故事。
明白来说,新海的优势是在尽可能的短的篇幅里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一种感情。而且他个人三部作品,故事选材相当窄,就算抬高到“现代社会人与人心的距离”,他的故事依然显得乏善可陈。
这个在创作思路和手法上进行无原则模仿的作品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好头。现如今一边倒的交口称赞对于今后的创作之路也没有好处,更没有建设性。复制一个在日本都算特例的成功,于我们以后动画事业的成长是弊多利少的。
大概,新海那独特的成功对于国内浮躁的环境与黑夜中的动漫业界,可能是一个无比美好的捷径。但捷径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成功皆要付出相当扎实的努力才行。
-----------------------------------
现在国内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大概还是吴淼的《塔希里亚世界》吧。
我之所以说水车场景无用,其和故事世界、背景、气氛不符合。新海的动画为什么能打动人,就在于他的一切场景镜头高度贴近生活,生活化的镜头带来真实的世界、带来生活化的情绪。新海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虽然不一定有明确的具体对象,但一定有明显的感情指向。所有镜头都不是无意义的堆砌,而是真正的蒙太奇。回过来头看这片,其还停留在模仿,镜头少可以原谅,但无逻辑堆放就不得不指出了,因为只是堆出来所以感情的表达就很弱很生硬。
他们只是做出像新海的镜头来,然后堆出来给观众。指望观众先觉得像新海,然后大家带着对新海镜头的理解来看来理解。其实不是独立的片,而是新海的模仿。手法模仿,感情也想复制。
---------------------------------------
基本来说,这个片的故事应该可以理解为80后的青春。所以我想我还是有发言权的,我说“大而化之”的意思是在于寻求典型性,象征性强的范式。就像这么多年来,我们在日式和美式的作品里所看到的那样——也许那是文化工业的产物,但已得到最大限度人群的认可。
很明显片中这个故事太具体,而且讲得琐碎(因为还要照顾友情)。不是说这个故事不好,而是太具体太个人。同一个年龄层,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说明了事例具体毛病的存在,因为共通的感情没有传达出来。不能因为如此而说这片不是给持批评意见的人看的,这未免有些自闭了。
--------------------------------------
说这片不好,难免会被人误解对于新海有崇拜。但我一直认为新海除了技术手法外,其他的没有太多复制的意义。尤其是他的故事选题。
这位有想法的创作者,受过去工作的影响很大。他过去是一个熟练技术蓝领,可以制作出色的OP、ED和MV。所以新海其实是一个只会讲半个小时好故事的人,超过这个时间他就失去了对故事的把握。就算《秒速5CM》切成三段半个小时,但在故事线的发展上,他还是在最后显得节奏混乱。最后只好靠MV来混过故事,甚至靠出小说来补完没讲好的故事。
明白来说,新海的优势是在尽可能的短的篇幅里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一种感情。而且他个人三部作品,故事选材相当窄,就算抬高到“现代社会人与人心的距离”,他的故事依然显得乏善可陈。
这个在创作思路和手法上进行无原则模仿的作品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好头。现如今一边倒的交口称赞对于今后的创作之路也没有好处,更没有建设性。复制一个在日本都算特例的成功,于我们以后动画事业的成长是弊多利少的。
大概,新海那独特的成功对于国内浮躁的环境与黑夜中的动漫业界,可能是一个无比美好的捷径。但捷径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成功皆要付出相当扎实的努力才行。
-----------------------------------
现在国内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大概还是吴淼的《塔希里亚世界》吧。
因人而异(三)
我认为模仿作为起步并无不妥,生硬正是水平不足和不成熟的表现,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如果这片子不是L-Key的第一个作品(是不是第一个?至少是大范围公开的第一个吧。)我估计与你的看法会差不多。但因为这是第一个作品,所以我认为可以多点宽容。
至于范式,我认为得看是什么作品。商业动画当然要对大部分人有吸引力,但自慰式作品也不见得就一无是处。对于取材的批评,我认为光看一部作品不能下结论。“同一年龄层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是差不多是所有动画都会出现的情况,说到底只是个受众面大小的问题。我并不是说“这作品不是给持批评态度的人看的”,而是说“动画针对小众并不见得就是坏事”。对于整个国产动画商业环境来说,太小众的作品当然不好;但对于国产动画本身来说,小众作品不见得就是百害无一利。
不管你或我对新海诚的作品有多少意见和不满,也不能否认他的成功,而且不仅在日本成功,也在国内成功。那么同一个模式在国内能否成功?我不敢断言。从这部作品来看,制作组还只是拙劣的模仿,往后是会向更商业更大众的方向转变还是企图把新海诚模仿到十足这也是未知。虽然我也赞同后者可能性较大,但我不知道后者是否一定是死路。
至于说盛赞嘛……如果光凭这点称赞就飘飘然了,那这制作组也没啥前途,自然会成为别人的踏脚石的。
至于范式,我认为得看是什么作品。商业动画当然要对大部分人有吸引力,但自慰式作品也不见得就一无是处。对于取材的批评,我认为光看一部作品不能下结论。“同一年龄层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是差不多是所有动画都会出现的情况,说到底只是个受众面大小的问题。我并不是说“这作品不是给持批评态度的人看的”,而是说“动画针对小众并不见得就是坏事”。对于整个国产动画商业环境来说,太小众的作品当然不好;但对于国产动画本身来说,小众作品不见得就是百害无一利。
不管你或我对新海诚的作品有多少意见和不满,也不能否认他的成功,而且不仅在日本成功,也在国内成功。那么同一个模式在国内能否成功?我不敢断言。从这部作品来看,制作组还只是拙劣的模仿,往后是会向更商业更大众的方向转变还是企图把新海诚模仿到十足这也是未知。虽然我也赞同后者可能性较大,但我不知道后者是否一定是死路。
至于说盛赞嘛……如果光凭这点称赞就飘飘然了,那这制作组也没啥前途,自然会成为别人的踏脚石的。
無題
>>他们只是做出像新海的镜头来,然后堆出来给观众。指望观众先觉得像新海,然后大家带着对新海镜头的理解来看来理解。其实不是独立的片,而是新海的模仿。手法模仿,感情也想复制。
我非常同意这段话
如果把这个短片跟01年孟军那个《talk》比一下,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差别,我把《talk》给我妈看了,她说“这个人能读懂我们这一代人”。而我虽然不是我妈那一代人,但我也能体会到片中蕴涵的那种感情。作品里的感情能不能被接受是一回事,有没有感情是另一回事
这个短片的作者不是在编故事,而是在“生编硬造”故事。他们绝对是先定下模仿新海的基调、再往上填故事的,所以尽管片子声嘶力竭地高喊着“哀愁啊哀愁”,但怎么看怎么觉得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不过,也算是可以啦,我们只是说他们模仿新海而不是抄袭新海,对国产动画来说这已经够不错的啦,哈哈……
附《talk》
http://6.cn/watch/67772.html
我非常同意这段话
如果把这个短片跟01年孟军那个《talk》比一下,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差别,我把《talk》给我妈看了,她说“这个人能读懂我们这一代人”。而我虽然不是我妈那一代人,但我也能体会到片中蕴涵的那种感情。作品里的感情能不能被接受是一回事,有没有感情是另一回事
这个短片的作者不是在编故事,而是在“生编硬造”故事。他们绝对是先定下模仿新海的基调、再往上填故事的,所以尽管片子声嘶力竭地高喊着“哀愁啊哀愁”,但怎么看怎么觉得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不过,也算是可以啦,我们只是说他们模仿新海而不是抄袭新海,对国产动画来说这已经够不错的啦,哈哈……
附《talk》
http://6.cn/watch/67772.html